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名人访谈

食用菌产业助力农民实现“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0-08-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做梦都想不到,我竟然也盖起了三间新房。”时间倒回3年前,彼时54岁的刘小宗不会想到,穷了大半辈子,自己一家会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住进大房子,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业,自己当起包工头、月入过万元……

  刘小宗家住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庄上村14组,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家挤住在一间破瓦房里,一楼煮饭、养蚕,二楼存放粮食杂物、置床睡觉。”坐在新房门前,说起家里曾经的穷,笑容从刘小宗黑瘦的脸上消失,回忆中不时夹杂着叹息。

  “寒天里,乱灰毡上,裸棉絮下,姊妹五人和衣相拥,那个时候的冬夜真的好漫长。”家境的贫寒,也印刻在了刘小宗的子女心里,至如今,他的大女儿还对破屋里的冬天心有余悸。

  家里的几亩土地,撑不起家里最基本的开支。

  多年来,每当农闲时,刘小宗都会选择外出打零工。挑沙灰、砌砖、贴路沿石……但凡能苦一点钱,任何脏活累活他从不嫌弃。

  年岁渐长,白发日益增多,家里窘迫的经济条件不但没有改观,子女上学、老人赡养,开销一天比一天大。

  “拿不到工资,绝望得都不敢回家,不敢面对妻儿老小。”之前刘小宗在石林一工地打工,还因老板破产,整整4年的工资化为泡影。

  刘小宗一家的生活,在2015年有了转机。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陆良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在县内多个乡镇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

  201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刘小宗夫妻俩到建在隔壁乡镇上的一家食用菌生产基地打工。包吃包住,一年下来,夫妻俩收入5万多元。

  一年后,食用菌生产基地需要废包清理承包人,基地老板将这项业务交给了为人和善、工作认真负责的刘小宗。

  自此,刘小宗干起了包工头。

  每天,把冷库中工人当天采摘食用菌后遗留下来的废包,从架子上取下装袋,运到另一场地放进机器中分离,回收塑料袋子和腐植酸肥。

  “平均每天有1到2个小库和1个大库要清理,小库清理费120元、大库280元,实行计件工资,次月发放工钱。”虽然清理废包并不轻松,但想起曾经务农和外出打工的辛酸苦楚,刘小宗非常知足。

  承包废包清理业务后,刘小宗夫妻俩越干越有劲,收入也连年增长,至2019年,承包废包清理业务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抛除开支和请临工的工资,夫妻俩月收入超过1万元,已远超脱贫标准线。

  “之前一直在发愁,这一辈子如何才能将5个子女养育成人。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老来有了翻身的机会。”对刘小宗而言,幸福来得太突然。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刘小宗一家已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房,有2个子女已经成家立业,收入有保障,其他3个还在上学的子女的教育费用也不用愁了。

  “今后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刘小宗笑得合不拢嘴。

  刘小宗一家的脱贫故事,不过是陆良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据陆良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杨玉良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7个,种植面积达214万平方米,年产量16.5万吨,产值6.15亿元;辐射带动三岔河镇、马街镇、大莫古镇、活水乡等乡镇的9000余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每年帮助参与种植的5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整个食用菌产业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465人,每年帮助务工贫困户人均增收9800元。(符皓 叶文圣 陆康冲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