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专家访谈

李玉:食用菌也要高科技支撑 新时代的新农业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0-08-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公开后,引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议。吉林农业大学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让老百姓吃上更安全、更健康的好蘑菇,就要从源头上、从基础上、从根本上提升食用菌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新时代的新农业大有可为!

  记者:看到总书记的回信,您的感受是什么?

  李玉: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与蘑菇打了近40年交道,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40多年来,这个产业已经成为了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用“小木耳大产业”点赞了当地的扶贫成果。如何把总书记所提出的“大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交给今天我们食用菌科技工作者身上的时代答卷!科技为民,奋斗有我。我心里头始终怀揣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食用菌产业强国梦,让老百姓吃上更安全、更健康的好蘑菇。新时代的新农业大有可为!

  记者: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提到,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李玉:这句话是字句千金,道出了所有科技工作者身上肩负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40年多来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还不是食用菌产业强国。尽管我们在食用菌科研方面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来,在全国食用菌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譬如在菌物资源保育、食用菌生产栽培方式,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评价、高效育种等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上都有了新突破,逐渐在世界食用菌创新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在食用菌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过程中,我们高效育种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以及大型高精尖的工厂化生产装备,药用菌高端保健品、药品的研制等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很多还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这就是卡脖子的地方,是我们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讲,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与国外食用菌同行跟跑、并跑甚至领跑中,我们很清楚自身的定位,我们必须坐几年的冷板凳,拿出百倍的努力尽早攀登到菌物创新的高峰。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菌物科学与工程,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国际首创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技术体系,创建了全球首个集食药用、毒、野生为一体的食用菌栽培种质资源全基因数据库等等,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从基础上、从根本上提升食用菌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并会为之努力奋斗,不辱使命,不辜负国家的信任和期待。

  记者: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我国科技如何在创新发展上做得更好?

  李玉: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球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给青年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事业中,早日成为科技领军人物,早日产出优秀成果。

  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科学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我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创新效果不理想,原因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能给予基础研究人员的科技自由创新环境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源头创新环境限制性环节依然太多,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难以做到持久研究。这严重限制了源头创新思想的形成,出“短、平、快、低”水平的成果成了常态。国家要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应当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提供免干扰的创新环境,让科技人员自由择题,潜心做科研工作。同时要加快产学研融合,使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能尽快的转化,支撑产业发展,尽快变成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王先进 来源:人民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