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灵芝
灵芝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灵芝文化更是与中华民族相生相成,堪比中国龙文化,一直是祥瑞。然而,长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兴衰,特别是灵芝被神化后,其药用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反而受到冲击。明代后,灵芝的魅力伴随着道教的日薄西山而逐渐衰微。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灵芝产业又逐渐被挖掘和发展起来,以赤芝和紫芝为代表的灵芝已成为主要药用真菌和研究热点。但是,赤芝和紫芝都是一年生真菌,其功效较局限,与古籍描述的“灵芝治百病”、“千年灵芝”等显然不相符,似有不能代表之存疑。为寻求几千年前古人认识、利用和崇拜的神奇“灵芝”之究竟,还国粹以本源,本文从灵芝的概念、形态学、药性功效等方面对灵芝进行溯源讨论。
一、灵芝概念溯源
当今,人们所说的灵芝,是现代生物学分类中所定义的灵芝属真菌,其主要特征为担孢子皆呈卵圆形、具有双层细胞壁,外层细胞壁较薄且透明,内层细胞壁较厚呈黄褐色并有疣状凸起。据《中国真菌志》第十八卷所用分类系统灵芝归灵芝科灵芝属(Ganoderma),中国的灵芝共有76种,包括:灵芝亚属55种、树舌灵芝亚属20种、粗皮灵芝亚属1种。灵芝属(Ganoderma)是1881年芬兰植物学者Karsten建立的,并以采自英国的灵芝G.lucidum为此属的代表种。1907年,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将采自我国贵州的标本鉴定为G. lucidum, 从此,中国的灵芝被定名为 G. lucidum,沿用100多年。
但据戴玉成等研究认为,中国的灵芝在形态学和系统发育上与欧洲灵芝G.lucidum不同,是独立种。由此可知,当今人们所研究的灵芝是近代东西方科学整合研究的结果,这种认知从公元1753年提出的林奈氏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仅267年,从应用于我国的灵芝定名至今仅113年。在我国,关于芝和灵芝的文字记录已有近2000年,从成书于公元前200年左右辞书之祖《尔雅•释草》第十三中查得:淔灌,苬芝(清朝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认为苬字是菌的坏字)。东汉许慎撰的《说文》中,对“芝”的解释:“芝,神草也,从艸从之”;对“菌”的解释:“菌,地蕈也,从艸囷声”;对“蕈”的解释:“蕈,桑䓴,从艸覃声”。古人将芝、菌、蕈归草类,且常菌芝连用,视芝菌为同物,而蕈则是统称,芝菌是蕈中特殊种类。
灵芝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所著的《西京赋》:“浸石菌於重涯,濯灵芝以朱柯。”出现较早的还有文学家曹植著的《灵芝篇》:“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这里的“灵”字在《说文》中未能查到,现代字典释义为有效验、聪明、神仙等,所以,灵芝一词的灵字应解释为灵验。灵芝即意为灵验的神草或仙草的意思,这应该是最原始的灵芝定义。在古人看来芝的种类很多,而“灵芝”则是众多“芝”中有特定功效的种类,稀少难得。梁代医药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说:“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唐朝药学家苏敬所著《新修本草》中说:“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将芝归于菜部,共记载灵芝等真菌也仅30余种。
二、灵芝的形态、生态特征溯源
1.灵芝文字描述
关于灵芝的颜色,从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到明朝的《本草纲目》都记录六种颜色,即,红色赤芝、黑色黑芝、靛蓝色青芝、白色白芝、黄色黄芝、紫色紫芝。其它古籍的记录较杂,这些表述说明芝表面的颜色具有多样性。
关于灵芝的形状,《汉书•武帝本纪》中记载:“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汉书•宣帝纪》有云:“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说明灵芝有茎叶之分,相当于现代的菇柄和菇盖;九茎连叶、金芝九茎则可能表达柄粗壮或无柄。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等古籍描述,芝形有如舌、如葵、如角、如飞鸟、如人面,表明形状多种多样。说明灵芝的外表变化大、形状多样。关于灵芝的质地,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五芝说:“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
民间则流传着“千年灵芝”之说。说明芝是多年生的。关于灵芝的生态环境,古籍有较多的描述,战国列子:“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汉朝王充:“芝生于土,土气和,芝草生”;晋朝葛洪:“芝檽之产於木石”;南朝裴骃:“芝,芝草也,其叶相连”;宋朝苏轼:“枯朽犹能出菌芝”;宋代罗愿:“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在其他古籍中还有芝长在腐木、活树、水边、石上、岩上、林中、坡间的表述。这些记述充分表达古人将芝归于草的逻辑性;其中无根而生、其叶相连的描述,表明芝的形状倾向于现代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同时,反映出芝既能土生也能木生,具有腐生性和寄生性,适应多种环境。
古人对芝的形态生态表述是宽泛的,专门描述灵芝的很少,所以,据此难以锁定灵芝的全部特征。但可以从中推导出与现代生物学相关的一些信息:古代所述灵芝系现代大型真菌,颜色多样,柄粗壮或无柄,菇体较大,多年生,土生、寄生或腐生于树木,适应性较强等。与这些信息特征最为相符的应是现代分类中的树舌灵芝。
2.灵芝的书画等艺术品
相对于文字叙述,古人留存的书画、雕刻等艺术品具有更直观的追溯表达效果。早期汉代石雕上的芝如植物上的花,茎秆上有叶;辽代和元朝的壁画则表达出芝柄分枝;而民国徐悲鸿的采芝图则画了几朵带菌褶的伞菌;明清时期象征吉祥的“如意”木雕,往往芝形表面疙瘩凸起,似树舌类子实体。可见,历代艺术家们对芝的表达是不统一的,存在人为美化、夸张或凭想象的修饰,据此还是很难判定灵芝原型。
3.中医药应用之传承
自秦朝至宋朝,灵芝都是贡品,是皇帝专用“仙草”,民间是不准用的。然而,在民间,老中医私底下也会给病人用,并很隐秘地世代相传,只是灵芝不入药方,因稀少难得而价格昂贵。多年生树舌灵芝每克价格多达2.5-5元,且越年久的价格越高,而一年生的栽培赤芝仅0.35元,价格相差十多倍。反映出在老药店和名中医眼里,树舌灵芝等才是灵验的灵芝。
4.考古出土灵芝实物
考古出土的灵芝实物为灵芝溯源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因为实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可以规避历史长河中文化的演变和艺术创作的再造位移,以及社会科技背景下文字表达的局限性。近十几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出史前“疑似灵芝”的实物,并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做了大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经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样本距今约5379±59年,千金塔地遗址出土的样本距今约4508±50年,分别属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时期。根据担孢子表观形态鉴定,5份样本均为担子菌纲灵芝属真菌。实际上,这些“疑似灵芝”在菌物学家面前,一眼便可被认出是现代灵芝属中的树舌灵芝。
在良渚文化层集中出土的树舌灵芝单体共10多朵,均出土于灰坑中,专家断定这些灵芝系先民特意采集的生活用品,而非随葬品;与灵芝一起出土的还有药钵,药钵边上有灵芝的碎块,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灵芝治病了。
这些考古发掘成果,不仅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秦汉时期推进到距今6800年的史前,而且为破解千百年来灵芝传说,追溯正宗灵芝本源,提供了实物依据。
三、灵芝的药性功效溯源
1.重要典籍对芝或灵芝药性功效表述的追溯
芝作为中药,最早记载于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25-220年),该书120种上品中药综述有:丹沙、云母、……蓍实、赤、黑、青、白、黄、紫芝、卷柏……,即,将六种颜色的芝列入上品之列,并在各论中对六芝进行了描述: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紫芝,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虽六色芝的性味、主治不尽相同,但均能起到“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的作用。
之后,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等药著均在本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有关芝的论述,特别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批判了古人对灵芝的宗教迷信观点,指出“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对本经的六芝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附方等项,详加注解,六芝的性味、功效、主治与本经一致。
从这些跨越千年的医药典籍描述分析,早期灵芝是一个大家族,各种灵芝药性、功效不尽相同,需多种灵芝配伍才能真正起到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作用。近代药典仅收录赤芝和紫芝作为灵芝,其实赤芝和紫芝的性味、功效也是不同的,如赤芝味苦平,紫芝味甘温。
2.灵芝功效的民间传说
除道教外,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众多灵芝功效的神奇传说,如,嫦娥偷吃王母娘娘赐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灵芝。黄帝后代彭祖在武夷山“茹芝饮瀑,遁迹养生”,活了760年仍然貌似童颜、不见衰老。秦始皇视灵芝为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瀛洲采摘。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描述白娘子为救许仙而盗取灵芝仙草的故事,认为灵芝可以起死回生,是谓还魂草。这些世代流传的灵芝传说,说明国人对灵芝祛病养生功效的认可和赞许。
3.树舌与赤芝的药效比较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文彭及陈康林等三十多年研究,多年生的灵芝属树舌灵芝具有止痛、清热、化积、止血、化痰、安神及开胸利膈功效,在治疗高血压、慢性咽炎及肺部结节、肿瘤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卫生部1992年《药品标准》中介绍:树舌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抗癌。这些研究表明,树舌灵芝的药理活性和临床效果优于赤芝。
(编辑策划 王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