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食用菌学院 > 技术前沿

白参菌人工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0-11-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来自于裂褶菌科,裂褶菌属,别名裂褶菌、白参、白蕈(云南)、树花(陕西)、鸡冠菌(湖南)、鸡毛菌子(湖北)、白参菇(河南)。

  白参菌经济价值

  白参菌子实体秀雅,质地脆嫩,味道清香,鲜美可口。云南民间历来喜欢采食野生白参。

  少数民族把白参菌洗净晾干,加入豆豉或加入腌制的香肠内,制成当地一道颇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土特产品。

  云南把白参菌作为旅游商品、特色“山珍”向世人展示,目前已出口至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白参菌性平、味甘,具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对小儿盗汗、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头昏耳鸣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白参菌种植

  01 温度

  当温度在23~26℃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温为18~22℃,低于18℃延缓成熟;超过25℃则展薄片,品质下降。

  白参菌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适温23~26℃,长菇适温16~22℃。

  02 湿度

  白参菌较耐旱,人工驯化栽培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的相对湿度不宜太高,以控制在70%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室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

  03 空气

  菌丝体发育阶段需氧量大,并有一股腐臭味的气体排出,因此应保持培养室空气流通。

  严重缺氧时,子实体容易被绿霉污染,栽培时既要保持空气湿度,又要常通风换气。

  协调通气和保湿之间的矛盾,是人工栽培管理白参菌的关键。

  04 光照

  菌丝体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而培养室有50勒克斯以上的散射光则更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当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分化成子实体时,需要300~500勒克斯光照,子实体有明显的向光性,但光线过强,子实体颜色变褐、品质变差。

  05 pH值

  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5.5;子实体生长最适pH值4~4.5。pH值低于3.5或高于8时,菌丝停止生长。

  06 季节

  白参菌生产周期较短,从接种到采收仅20天左右,云南省玉溪等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根据白参菌的生物学特性,最佳栽培季节为秋栽9~10月份,春栽3~5月份。

  07 培养基

  白参菌栽培原料比较广泛,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农林下脚料均可利用。

  常用配方有:

  ①杂木屑88%、麦麸10%、石灰1%、石膏粉1%,含水量65%,pH自然(以下同);

  ②杂木屑80%、豆秸8%、麦麸10%、石膏粉1%、蔗糖1%;

  ③棉籽壳80%、豆秸8%、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料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63%;

  08 采收

  从接种至采收需20天左右。当子实体叶片平展、开始散发孢子时,说明子实体已成熟,应及时采收。

  推迟采收时间子实体重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影响下一潮菇蕾形成,降低产量。

  采收时应用锯齿小刀从基部切下,并修净基部培养基与杂质。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避免脆断损坏朵形。

  第1潮子实体采收后,应停止喷水1~2天,生息养菌,再按前述方法催蕾,进行下一潮子实体培养,管理措施同第1潮菇。

  7天后第2潮菇产出,管理得当一般可采收2~3潮菇,生物转化率40%~5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