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适宜进补,各类菌菇就是很好的选择,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在南京高淳经营着一片菌菇,大家亲切称呼她为“菇奶奶”。
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宋金俤位于南京高淳区的菌种。让记者好奇的是,在这个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种植菌菇的大棚,仅有的几个大棚里也看不到几盆菌菇。
创业团队说,公司主要是做各种食用菌菌种,这个大棚主要是用来做出菇实验。所谓出菇试验,就是到市场上搜寻同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菌菇,同时种植,选出生长最快、最好、最易养护、顾客最喜欢的品种。拿我们常见的平菇来说,在这个大棚里就有四十多种,红的、黄的、灰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
在另一间自动化菌种发菌库,则又是一番景象,跟屋顶差不多高的架子上,整整齐齐码放着四万多个菌包,颇为壮观。
除了出售菌种,宋金俤也把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按季节进行成品菇的销售,眼下正是海鲜菇上市的时候。海鲜菇由于气味极似海鲜而得名,营养价值要高出普通菌菇不少,对光照,温度,湿度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属于种植门槛较高的菌种。
经过3年的研发和推广,宋金俤的公司生产的一批批优良菌种从这里发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规模化工厂、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户手中,其中双孢蘑菇菌种在江苏省市场占有量已超过70%,香菇、毛木耳、秀珍菇等菌种不断地向全国各地幅射,年生产产值达800多万元。
宋金俤从农科院工作岗位退休后,有较高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悠闲地安度晚年。是什么让她在退休后决定创业?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向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转变,她能够适应吗?
宋金俤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县,福建省作为食用菌资源大省,技术和产品产量都走在全国前头。作为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选择农学专业的她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菌菇这一行。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江苏省人才交流中心,宋金俤被引进交流到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课题组工作。
宋金俤根据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种业的发展大大滞后于栽培。大多以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品种混乱,质量没有,劣种、错种等常使菇农损失。
宋金俤认为,一些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更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新品种。宋金俤就想到有机会成立一个菌种厂,为他们提供优良菌种和技术.现代农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对设施设备投入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而项目扶持资金有限。为解决资金问题,在亲朋好友的理解支持下,宋金俤先后筹措注册资金1500万元,2012年,种业公司顺利落成。但让宋金俤没想到的是,整个市场在第一年就出了问题。
从一个科研者转变为经营者,宋金俤坦言不是那么容易。自己常年跟一线菇农接触,一边搞研究一边搞推广,但都是小规模的,完全企业化运作以后,埋头科研显然不行。
一支菌种,种下去可以扩展到几万袋,一有问题,就是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菌种生产行业风险高,技术要求严,几十个环节环环相扣。当地农村留守人员和菇农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为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公司一面组织试验生产,一面加强员工技术培训。久而久之,许多菇农朋友亲切地称宋金俤为“菇奶奶”。
随着“菇奶奶”的名号越来越响,在科技服务方面,宋金俤和团队也积极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和科技服务工作中来,在她的带动下,当地不少菇农都了致富道。
旬定平是南京高淳区固城镇花庙村人,在当地已经种了十六年蘑菇。在遇到宋金俤之前,他种植的一直都是口蘑里的老品种2796,产量不高,平均一平方尺都采不到两斤。一年到头,刨去成本,有时候非但不赚还亏本。
从宋金俤那边引进的新品种,每平方尺比原先增 产30%到50%,最高能达到3斤多。山柳村寡妇的情史同时老旬又跟宋金俤 学习了新技术菇渣栽培,利用金针菇的废弃菌包作为基底,成本节约了将近一半,一年下来,能有二十多万的 收入。如今,旬定平扩建了24栋菌棚,菌种全部来自宋 金俤的公司。
除了教授技术、帮助当地村民优选菌种,宋金俤 的公司常年吸纳当地20多名妇女就业。几年前,黄会琼从外地嫁到高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一直在家带孩子。听说宋金俤的菌种公司招人,家在附近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应聘。没技术,宋金俤就安排专门的培训,为止。
五年来,宋金俤带领的项目组向全省各地供应大量的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训菇农3万人次以 上,发放技术资料5万份以上,接受来人来电及信件等 形式的技术咨询1万次以上,“菇奶奶”也开始走出当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作为现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宋金俤一直说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多年跟菇农打交道,她深知农民的不易。如今,她的菌种成活率已经超过96%,未来,她也会带着自己的菌种,深入到宿迁和沭阳等地的省级贫困村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让更多的菇农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