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名人访谈

香菇脱贫“领头羊” 为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子——记山西省交口县双池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拉生

发布时间:2021-07-0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他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连任村主干已近20个年头,他所在的党支部连续六年获得市“五好党支部”殊荣。年逾花甲又连任一肩挑的村主干,在交口县也为数不多。他就是交口县双池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拉生。

  2005年,枣林村民结束了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当年,在外谋生的张拉生回到了故乡,在乡亲们的拥护下,他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其时的枣林村,山是光的,地是荒的,河是干的,人是穷的,全村480户1120口人,几乎都是贫困户。用张拉生的话来说,村民们的状态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腰包空空”。

  带着乡亲们的期待,带着改变故乡的决心张拉生发誓一定要把乡亲们带上致富路。上任三年又连任,虽然道路比较艰辛,但张拉生绷紧了弦,一定要坚持下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2009年春的一次外出考察学习,给张拉生带来了机遇。当时镇里的领导带领村干部赴山东寿光参观学习,考察现代农业设施蔬菜产业,回家后的张拉生身先士卒做样板,流转土地50亩,建了9座日光温室,通过三年的大棚种植,一次次的失败,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三十六行,唯有种地难”。他边生产,边学种植技术。大棚结构不合理,拆了重修,对不适应的品种多次试种筛选,终于把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技术节点基本掌握,这个不小的成功为该村下一步的发展打下有利基础。

  2012年,借助全市“8+2”产业政策的东风,张拉生凭着自己的大棚种植技术,带领46户村民建起了占地面积200余亩的“枣林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取得了成功,当年大棚亩产收益达到了6万元,直接从事大棚种植的村民当年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间接从事劳务的村民收入达8000元,60%的村民摘掉了贫困帽。

  种植瓜菜的效益虽然好,但因生长习性,甜瓜需要轮茬种植,尽管实施了科学手段,但第三年的时候产量大幅下降,张拉生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虽然绞尽了脑汁,这一次沉思给张拉生带来新的机遇。

  为寻找新的出路,张拉生驱车两万多公里,上河北,下浙江,去食用菌产业发达的地区考察,自费带领村民三赴河南西峡参观学习,他还建议交口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没想到,这一建议成就了张拉生,也成就了交口食用菌产业,枣林村成为交口县乃至吕梁市食用菌产业的奠基村和领跑者。张拉生组建了吕梁市第一条工厂化制作菌棒流水线,并且大胆采用了当时在全国尚未规模化应用的“香菇液体制种”技术。然而好事总是多磨,制种屡试屡败,但此时的张拉生已无路可退,他只能继续向前。终于,在100多次失败后,屡败屡试的“液体菌种”制作与规模化应用获得成功。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香菇液体菌种因其独特的成本低、纯度高、产量高的基因优势,给香菇生产带来了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在示范引领与效益带动的作用下,园区由原来的瓜菜种植全部转到香菇种植上来,并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项成果也受到慕名而来的韩国专家的肯定和央视的采访报道。

  2015年,张拉生上任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并且兼任交口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张拉生对全县香菇种植园区的菇农先后进行了130余次的义务技术培训,并且对全县有需求的贫困户成本价供应菌棒300余万棒,让利2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交口县香菇产业发展。他还垫资400余万元组建了“双池镇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打造了枣林十里香菇长廊。目前,全村园区面积已达300余亩,棚室302座,种植规模近150万棒,全年产量220余万斤,产值1300余万元。园区现已形成集新品种的培育与生产、菌棒工厂化加工、四季发菌、四季出菇、冷库藏、市场交易、烘干加工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几番风雨,几度收获,张拉生觉得此生没有光阴虚度,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他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村产业发展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我将以交口县委‘三优两区’战略部署为发展指南,争取为乡村振兴再做新贡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