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季节和场所
根据双孢菇生长发育的特性,利用拱形空调菇棚与堆肥隧道发酵结合的模式栽培双孢菇,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实现周年化栽培。栽培场所要求生态条件良好,无污染,周围3km以内没有家禽养殖企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水质良好,排灌方便。
2 品种选择
可选用采用杂交方式选育而成W192作为主栽品种。该品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状好,潮次明显,从播种到采收需35~40d。
3 菇棚建造
3.1 菇棚规格
菇棚为拱形空调菇棚,宽7m,长33m,混凝土硬化地面,表面平整光滑,并预留排水沟;大棚骨架为拱形,拱顶高4m,起拱高度2.5m,骨架间距1.5m,由内向外分别覆盖0.01 mm聚乙烯透明膜、10 cm保温层、PEP黑白膜;大棚安装有控温、通风、喷水、光照等设施,控温设备应满足双孢菇生长需要;棚内设5层床架,床架用镀锌管搭建。床架宽1 m,层间距50 cm,床架与菇棚两端墙之间及相邻床架中间留90 cm操作通道,单个菇棚栽培面积约450 m2。
3.2 菇棚及工具消毒
在进料前4d,将菇棚清理干净,封闭前后门与通风管道,对床架和地面进行消毒,对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工具进行消毒。
4 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4.1 培养料配制
4.1.1 原辅料配方
以每100 m2栽培面积计算:
配方①麦草4800 kg,鸡粪2800 kg,石灰40 kg,石膏160 kg;
配方②玉米芯1000 kg,干牛粪 1000 kg,过磷酸钙 20 kg,石膏粉20 kg,生石灰20 kg
4.1.2 堆料场所
尽量选择远离菇棚的场地,避免交叉污染,露天堆制的地面应平整、硬实,附近水源充足,排水畅通,通风向阳。建堆前1d,场地撒石灰粉消毒。
建议建设前发酵专用隧道,隧道宽5 m,长20 m,高4.5 m;墙体为砖混结构,厚30 cm;隧道顶部设顶棚避雨;隧道地面前低后高,用混凝土浇筑,厚20 cm;地面下预设高压通风管道与透气孔;顺隧道长度方向每隔40 cm间距平行铺设直径16 cm的通风管道,管道正上方间隔30 cm开直径5 cm的透气孔;隧道近门处与门平行设置一条10cm宽的排水沟。单个发酵隧道每批可处理培养料80~100 t。
4.1.3 草粪预湿
建堆前,先将干燥的培养料喷水淋湿。将麦秸、玉米芯等培养料碾压破碎后,在水池中用0.5%石灰水充分浸泡(吸足水分需要2~3d),干牛粪加水至含水量60%左右。
4.1.4 建堆
将预湿过的草、粪按照先草后粪的顺序,层层堆高,每层厚约20 cm,草厚15 cm,粪厚5 cm,堆成宽1.5 m、高1.8 m的料堆,长度不限。料堆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在建堆的同时,观察草、粪的干湿度,含水量以建堆完成后有少量水渗出堆外为宜。采用露天发酵模式时,如遇雨天,须用塑料薄膜覆盖料堆,严防雨淋,雨后及时掀开薄膜通气。
4.1.5 前发酵
建堆后随时监测料堆中心温度,当堆内温度上升到70℃且温度开始下降时,进行第1次翻堆,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堆面的料翻到中间,要求充分拌匀、抖松,同时拌入过磷酸钙。翻堆后仍以温度为监测指标,继续发酵升温至温度第2次开始下降时进行第2次翻堆,堆成宽1.5 m、高1.8 m的梯形堆。温度第3次开始下降时进行第3次翻堆,同时掺入石膏粉,温度第4次开始下降时进行第4次翻堆,并掺入生石灰粉。继续发酵至温度第5次开始下降,即可完成第1次发酵。翻堆时,调节好料堆水分是关键,保持含水量为70%左右,第3次翻堆后如果料需要补水,应用5%石灰水。
4.1.6 后发酵
前发酵结束后,趁热迅速将培养料均匀堆放到菇房床架上,铺放平整,铺料厚度25 cm左右,视培养料水分适当补水。封闭菇房,通入蒸汽加温,在24 h内使料温升到58~62℃,开启风机内循环维持8 h,然后开启外循环降温,逐步将料温降到48~52℃并转为内循环维持4~6d。在保温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开启外循环向棚内输送少量新鲜空气,保温结束后通风降温。
4.2 播种和发菌期管理
料温下降至25℃即可播种,每平方米用麦粒菌种1瓶(750 mL菌种瓶),先将菌种的70%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消毒过的工具轻耙料面,使菌种落入培养料内,然后将剩余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轻轻拍平,使菌种紧贴料面。
播种后,在培养料表面覆盖地膜,封闭大棚,开启风机,保持料温在22~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避光。当菌丝生长至料底,用消毒过的工具整平料面即可覆土。
4.3 覆土
4.3.1 覆土时间
播种后18~22 d,菌丝长透培养料即可覆土。
4.3.2 覆土材料及消毒
覆土材料建议采用草炭土。测定草炭土持水率,按最大持水量计算用水量,加水搅拌,并添加适量石灰调节pH至7.5左右,搅拌10~15 min,使其形成2~5 mm的团粒。也可采用成本较低的含有20%草炭土的配方土,将一份草炭土与四份中性壤土或淤土混合均匀,按每立方米覆土加稻壳16 kg,生石灰8 kg,将土粒、稻壳、生石灰混合后加水调湿,混合土含水量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标准。覆土材料提前2d进行消毒。
4.3.3 覆土方法
所有工具于使用前24 h进行消毒处理。将处理好的覆土材料均匀地铺在培养料表面,厚度4 cm左右。覆土后即可打水,水量以土层达到最大持水量为宜。若有覆土较薄处,待菌丝上冒后适量补土。
4.4 出菇期管理
4.4.1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的原则是覆土层中水分含量尽量接近最大持水量。当覆土层中菌丝分布均匀且普遍长到覆土表面下1 cm左右时,开始喷“结菇水”,结菇水的用量要根据覆土材料的持水性、所用双孢菇菌株的耐水性、栽培场所的保湿条件及气温而定,结菇水要喷到土层吸足水分又下渗到土层下的培养料料面为宜使覆土层含水量接近最大持水量,一般每平方米喷水2~3 L。喷水要在2 d内分4次喷完,第1天喷总水量的2∕3,第2天喷总水量的1∕3,喷水时打开风机,加大通风,每次喷水后要通风20~30 min后才能关闭风机。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4.4.2 温度管理
双孢菇出菇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2~20℃。喷结菇水后通过空调、通风或增加遮盖物等措施控温,使温度逐渐降至16℃,并保持整个出菇期温度稳定在16℃左右。
4.4.3 通风管理
喷过结菇水后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在降温的同时向棚内输送新鲜空气,降温完成后二氧化碳浓度应不高于1500 mg∕kg。
4.4.4 光线管理
菇房内无光或以弱散射光为主,避免强光直射。
5 病虫害防控技术
5.1 病虫害防控策略
坚持以防为主,防控结合,做好环境消毒和清洁卫生工作;加强管理,合理协调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关系。按规定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5.2 病害防治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菌感染源;发菌期培养料有真菌病害时,及时将污染料清理出菇房,用50%咪鲜胺1000倍液喷雾。出菇期原则上不使用药剂,发现子实体病 害时,及时清除病菇。
5.3 虫害防治方法
搞好周围环境卫生,减少虫源;在门窗和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严防害虫进入为害产卵。出菇期发现菇螨,用1%食醋、5%糖水和10%敌敌畏混合拌入麸皮中,制成毒饵,撒在地面诱杀害虫。
6 采收和贮藏
6.1 采收
双孢菇在未开伞前及时采摘。采摘时先向下稍压双孢菇子实体,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下周围小菇蕾。
6.2 贮藏
采摘后鲜菇在1~5℃冷库中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