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食用菌专题

黑木耳出耳期的几种出耳方式

发布时间:2020-08-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黑木耳出耳的三种方式,即倒立出耳、浅地槽出耳以及深地槽出耳。首先来说一说倒立出耳。倒立出耳是地摆出耳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菌袋倒立于耳床上,这样可以弥补站立出耳的一些缺点。站立出耳往往有上下出耳不齐,耳片上小下大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接种后,菌丝由上向下发育,水分也是上小下大,自然菌龄不一致,形成上部菌龄大下部菌龄小,袋摆放后,又是贴地的袋下部湿度高,上部湿度相对小,出耳时间不一致,管理上很不方便。

  倒立过来后,就改变了这种状况,使水分较大的部位在上边,湿度小的在下面,这样出耳比较均匀一致,管理起来十分方便。倒立出耳的方法,是将室内培养好的菌袋移到室外出耳床。做床的方法与消毒处理和地摆方式完全一样。将耳床浇透水,备好消过毒的草帘子,去掉棉塞和颈圈,用剪刀剪去袋肩处的余部,倒立划口,划口方法也与前面介绍的相同。倒立摆放在耳床上,覆盖草帘出耳,出耳管理应注意几个不同阶段,即耳基形成期,子实体分化与生长期,二茬、三茬耳时期,尤其要注意子实体分化与生长期的管理。

  这一时期耳基形成长至杏核大圆球,逐渐伸展长出小耳片,这种伸展即为分化。刚刚形成的小耳芽相当幼嫩,如同庄稼的幼苗一样,需要精心细致地照料,新鲜的外界空气,潮湿的地面环境,冷热的温差为黑木耳的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段木栽培中,要求对初期形成的耳芽,采取干干湿湿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蹲耳缓芽,促使其内部的营养进一步转化,小耳芽更壮实,只有营养供应更充足,耳片才能更厚实,才能有好的产量。

  其次来说一说浅地槽出耳。为了延长黑木耳出耳期,更好地提高袋栽的经济效益,培养好的菌袋利用浅地槽在早春、晚秋低温季节出耳,也是袋栽木耳的有效出耳方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浅地槽出耳对于地槽的选择有要求,选择坐北朝南、通风条件好、易排水又无污染源的向阳地带做地槽,地槽的宽度在80~100厘米,深20厘米,长按栽培量定,挖好后最好用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消毒处理。

  浅地槽出耳在扣棚时,要在地槽上用竹竿或木条支起拱形架,架子上覆盖浸湿消过毒的草帘,然后盖上塑料薄膜,薄膜一边压入土里,另一边坠上木棍挨在地上,以便随时掀动,进行通风和浇水。地槽挖好后,垫上一层河沙,摆袋前要浇一次重水,让槽内充分湿透。然后把划口的袋摆入槽内(划口呈“V”字形),袋可站立或倒立,袋与袋间隔10厘米,袋不要摆的过密,防止出耳时相互妨碍。槽内放上干湿球温度计,随时观察槽内温湿度。

  初期湿度要保持在80%,随着耳基的形成和伸展,当展开1厘米左右时,湿度要达到90%以上。这种出耳方法适用于当地气温在5~15℃左右,一般在3月到5月上旬或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耳期的管理与上述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白天中午气温高时,要加盖草帘降温,或直接揭开塑料薄膜通风降温。此种方法成本低,管理方便,因温度相对较低,子实体朵大肉厚,不易感染杂菌。缺点是周期长,占地面积大。

  最后说一说深地槽出耳。深槽出耳适用于气温比较高的季节。当菌袋菌丝培养成熟后,移入深地槽,避免高温而影响木耳的质量和产量。地槽场地的选择与浅槽的要求相同。槽的深度要求1米,宽2-4米,长度不限,槽底垫上1厘米厚的河沙,并进行消毒。为了提高槽内通风条件,在槽的两头开斜坡为通风口,中间留有作业道,在地槽两端边沿处搭1根竹竿,然后按地摆方法划口,从上往下可挂三层袋,最后盖消过毒的湿草帘。这种地槽,槽内温度比地面低5~10℃。这个阶段温度高要注意遮荫,夜晩可将草帘子掀开通风。为防止草帘有杂菌,除用药物消毒外,还要每隔2~3天把帘子上下面调换。

  另外,还有林地挂袋出耳,就是把菌袋挂在树干间的铁线上培养出耳。这种方式接近了黑木耳生长的自然条件,很适合黑木耳的生长。利用树冠遮荫,通风条件好,加上林地比较潮湿,是比较理想的栽培方式,特别适用于林区栽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