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的发展方向,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首,以“强龙头、扩规模、促增收”为目标,实现了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达到了处处有菌、县县有棚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坚持标准、壮大菌业、增效富民”的产业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全州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州9县(市、新区)52个乡镇88村,种植基地12万亩,建成大棚16000余个,种植面积10.84万亩,产量35.07万吨,产值45.39亿元。
高位推动,增强产业发展推动力。依托全州资源禀赋,抢抓“东菇西移”机遇。
建立产业推动机制。组建州级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领衔,各县(市、新区)和州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各县(市、新区)比照州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组织,统筹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发展格局。
建立产业配套体系。建立从菌种研发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义龙新区省级姬松茸、红托竹荪菌种研发中心和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五个中心”,扶持培育安龙、兴义等5县(市、新区)13家企业(合作社)进行栽培种生产,建设安龙、义龙食用菌商品化处理基地,加工贮运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州有食用菌检测中心1个,食用菌烘干设备24条,不同规格冷库94个,冷库容积达82896立方米,年加工总量约20万吨。
政策引导,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积极研究出台政策,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产业支撑政策。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年度实施方案》《菌种菌材保供方案》《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系列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责任落实等。
全力搞好招商引资。积极争取李玉院士团队、湖南农大、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等方面技术支持,引进全国优质菌种企业福顺三友公司、培育丰源现代农业、利康农科技等菌种供应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家、银行家、科学家“三家”活力,牢牢抓住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电商三大主力,在优质品种培育、技术推广运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环节持续破题。
近年来,先后引进浙江庆元、福建古田、辽宁大连等全国著名的11家食用菌龙头企业落户黔西南,直接带来5.35亿元/年的食用菌产品销售订单。
多方投入,增强产业发展保障力。牢固树立多元化融资理念,在稳定自我积累和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吸引金融部门、工商部门和民间资本注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出资解决一批、向上争取解决一批、企业自筹解决一批”等形式,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不断优化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晾晒场、烘干房、菌棒加工、冷链物流等生产设施建设。
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用足用活农银企、“黔菌贷”、特色产业险等政策,积极引导食用菌规模经营主体申报流动资金贷款“黔菌贷”,全力实施“农调扶贫险”,除省、州、县三级原核实的16家公司外,另核实新增推荐10家企业进行申报,截至目前,全州食用菌产业共投入7.5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6350万元,争取金融资金6.91亿元,建成了安龙县出口食用菌、义龙新区龙广珍稀食用菌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区。
利益联结,增强产业发展带动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三变改革、龙头带动、产业支撑、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在产业发展中的推进作用,让更多农民分享到改革红利。比如,贞丰县通过成立政府性平台公司,负责帮助流转土地,有偿提供给企业,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集中作为平台公司入股资金,与企业入股分红,村集体以集体资产等进行入股参与分红,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
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机制。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引导企业、合作社、菇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及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解决周边农户、贫困户及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近务工问题,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确保农户稳定获得收益,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兴仁市的“11815”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按照“1亩地年平均用工100个、就业创收8000元、包吃包接送1条龙服务、公司收益5000元”发展模式,确保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解决临时就业37821人(次)。
以会促菌,增强产业发展吸引力。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以菇为媒、以菇会友,共商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计,共谋产业脱贫良策,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9年以“产业裂变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2020年以“树黔菌品牌·强扶贫产业”为主题,每次大会都聚集了业界的大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种菇能手,融共商、共享、共赢为一体。
积极打造产业品牌。通过积极打造“万峰林”、贞丰丰源红托竹荪和安龙香菇公用品牌,支持3家企业6个产品获有机认证,培育注册“苗阿婆”“太阳雨”等8个商标,不断培育形成“一县一优品、一品一基地、一品一市场”食用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产业支撑人才链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培植、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全产业链闭合发展。如安龙县的食用菌已实现一年四季循环种植,并建成食用菌产业交易市场和菌种、研发、培训、交易、文化“五个中心”,22家食用菌企业形成集群,产品畅销国内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其中“香菇脆宝”等系列产品还被誉为贵州“第四宝”,全产业链给食用菌产业注入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种植大户18户,农业示范园区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2家,从事食用菌产业种植的有6751户28577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产销对接,扩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开拓食用菌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深入推进市场开拓,全力扩大产品市场销售。全力开拓州内州外“两大市场”。出台《黔西南州农产品销售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黔货出山”。
积极稳妥抢占州内市场,大力实施以校农结合为主的“十进”工程(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超市、进酒店、进服务区、进农贸市场、进工地),并通过举办产销订货会、展示展销会,提高州内企事业单位采购当地食用菌产品比例,每年至少有23%的食用菌产品在州内销售。多措并举扩大州外市场,抢抓“黔菜入沪”“广进黔菜”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抢占州外市场,大力实施金州产品“进筑”“进京”“进甬”行动,用好用活宁波市对口帮扶政策,在对口帮扶城市宁波市设立直营店,进一步拓宽宁波及其周边地区销售市场。
全力畅通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全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交易,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州农产品销售指挥部作用,利用好“万峰严选”贵州省首个直播电商基地平台和“大数据农业+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平台,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市场。同时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展销会、年货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食用菌产品,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