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黑木耳菌种要注意什么?
注意看外观。看菌瓶标签与黑木耳菌种是否相符,以防错购。培养时间应在两个月以内,从接种日算,菌龄应在30——40天为宜,同时看瓶壁有无破裂或棉塞脱落等现象。
注意看菌丝。菌丝洁白纯度高,绒毛粗壮、短密齐的为优质菌种。如有绿、黄、红、青、灰色菌丝,则为已感染杂菌的菌种,需淘汰。
注意看耳基。瓶壁与料之间如无淡黑色耳基的为优良菌种,有少量耳基为正常菌种,如果太多,则传代次数过多,接种后虽出耳早且多,但长不大,产量较低。
注意沉淀物。如果瓶壁没有或仅有浅褐色胶质物属合格菌种;如果有黄褐色液体,属老化菌种,不可购买。
注意看菌块。木屑菌种表面均长有菌丝,已看不到木屑,挖出时以成块而不松散为佳。如果菌块已干涸收缩则不可用。
注意闻气味。拔去棉塞,闻到菌种清香味,则为合格品;若发出酒酸、霉臭等异味,则是变质菌种,不可用。
注意巧使用。如果菌种培养时间过短或温度过低,菌丝未长满全瓶或菌丝未长入木屑内部的,应继续在适温下培育,然后再用于接种。如果适龄菌种购回后一时不能接种,应存放于清洁、干燥和光线较暗的室内。接种前,严禁拔掉棉塞,对已开瓶接种的菌种不宜过夜,以防杂菌污染。
接种后既不长杂菌黑木耳菌丝也不长的原因有哪些?
1、原料处理不当,有抑制木耳菌丝生长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培养料中。
2、装袋后没及时灭菌,培养料因酵母菌的产生而发酸发臭。
3、加入石灰量大,PH值过高。
4、培养料中加入多菌素、克霉灵等抑菌剂。
5、加入的松木锯沫没进行干晒处理,松油含量高或加入量过大。
6、 菌种严重老化。
黑木耳日常管理
适温培养:温度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影响极大,为使黑木耳菌丝正常生长,必须按照不同的生长期区别掌握室温。菌丝体生长阶段分为:每隔15天左右翻堆一次,如发现有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并结合堆内翻堆,调整堆内小气候保持空气流通新鲜。菌丝生长不需光线,要提供黑暗条件。
萌发期:即接种后20天内,室内温度头10天以25—28℃为宜,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成为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但不宜超过30℃,10天后随着菌丝的生长发育,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袋温会比室温度高2—3℃,因此要把室温调节在22—24℃。
健壮期:20天后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阶段,菌丝呈现旺盛、雄壮,新陈代谢加快,袋温继续升高,室温以20-22℃左右为宜。此时应特别注意散热,防止气温反常,应加大通风次数。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0.5-1小时。
成熟期:即40天之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将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袋温逐渐下降保持20℃左右,观察温度变化,栽培户主要靠门窗开关。关门增温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及时通风,虽然气温下降,但关门后仍可升温,所以应注意菌筒及时散堆,避免“烧菌”。
刺孔养菌:经2个月左右培养菌丝基本发透,耳棒要进行一次刺孔,脱袋后一般孔大2-3MM孔深5MM。可用2-2.5寸园钉制成钉板打孔,每袋菌棒10行,100个孔为宜,打好后,一定要采用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有利散热及空气流通。同时打开所有门窗,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如果是免脱袋刺孔出耳,则孔大4MM,孔深5MM,孔数130个左右为宜。刺孔养菌时间一般为7-10天,即可搬至栽培场进行出耳管理。
排场见光:菌棒刺孔养菌有小量耳芽形成后,即进入场地见光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促进生理成熟,耳芽分化,表面菌丝回缩,为脱袋管理打基础。脱袋标准:刺孔部位耳芽已形成,但还没有长出袋口,否则脱袋时容易将耳芽连袋带走,排场见光大约7-10天。
场地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草坪作耳场。老场地应进行翻耕暴晒,喷洒杀菌剂消毒。杀菌剂可用石灰,另外对整个场地还要进行喷施杀虫剂。
耳床搭建:整成龟背状畦床,宽120cm,长不限,边沟为人行道。用小木杆或铁丝架成,横杆行距0.30-0。35米以阳光能照到菌棒下端为准(可保证菌棒光照通风的小环境),耳床四周挖好排水沟。
耳棒排场:将耳棒搬至场地摆放在横杆上,每条横杆放置6-7支,采用露天,接受自然光照摧耳,但排场时的气温应稳定在25度以下为宜。棒最好用竹签腾空离地有利通风,同时也防污染。
模式选择:脱袋与不脱袋,重点考虑温度变化,平原地区宜选用脱袋管理,海拔600米以上地区秋栽可不脱袋,但春栽宜脱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