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后,“90后”师鹏飞放弃了留在英国工作的机会,也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当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发展食用菌种植。如今,他所创办的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河南当地颇具名气的扶贫龙头企业,累计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几次试错 终遇发展良机
7年前,师鹏飞并不知道自己能在农业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
创业之初的两年时间里,他流转了200多亩地,种过辣椒、养过鱼。但是,这些项目没给师鹏飞带来预期的收益,反倒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创业的艰辛。
“我们最初种了80亩的温室辣椒,先是遭到了冻害,后又遇到病虫害,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市,又赶上那年的辣椒市场行情低迷。”师鹏飞忘不了2015年10月的无奈,那时的他刚刚返乡创业年多,前期投入的几十万元已经折损大半,一盆盆冷水浇得人心凉。
明明花了那么多精力细心种植养护,怎么就换不来好结果呢?师鹏飞觉得心酸。但认真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创业之路后,师鹏飞认识到,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加大技术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不能“盲目跟风”。“创业初期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看着市场上今年什么卖得好,我们就跟着种,结果第二年价格却上不去。”师鹏飞说。
挫折并没有让师鹏飞放弃,在经历了若干次试错后,他重新调整方向,决定种植食用菌。彼时,南阳西峡县的食用菌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让师鹏飞看到了新的机会。“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交通,我们这里距离中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只有30公里,运距短,能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师鹏飞说。
不断实验 突破菌种限制
一年多之后,看着眼前的香菇、木耳第一次打开了销路,师鹏飞终于松了一口气。
2017年,伴随着开封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师鹏飞的食用菌种植项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当地建起了食用菌扶贫基地。经过几年发展,最开始的4个小棚已经变成了如今的300万棒食用菌基地。
刚开始推广食用菌种植的时候,乡亲们不了解食用菌,缺乏种植经验,也对收益有顾虑,多多少少有些抵触情绪。为了帮助农户放下包袱,大胆试种,师鹏飞分批将农户请到食用菌种植基地,耐心进行技术讲解。有的农户缺乏资金,师鹏飞和团队就在前期免费给农户提供菌棒,最后再按照市场最高价来收购食用菌。他说,其实当时团队的资金链也很紧张,但大家心中的念头一致——不能让农户赔钱。“第一年要是种不成,赔钱了,农户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接下来很可能就不会再继续种植了。熬过难关,我们就可以逐渐摸索出更成熟的种植经验。”
种植食用菌,要综合考量地区气候和自然环境,从而选择合适菌种。改良菌种,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环境是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之一。得益于农业部门和食用菌协会的支持,几年时间里,师鹏飞进行了诸多菌种改良尝试,通过实验突破菌种限制,培育出新的品种。
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师鹏飞带动当地不少贫困户实现脱贫。有的农户也开始改变思路,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向转变。仅2019年,师鹏飞就为9家合作社免费提供了香菇菌棒15万棒,覆盖246户贫困户,使乡亲们掌握种植技术,实现脱贫增收。
如今,师鹏飞打算进一步做好食用菌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在电商平台卖菌棒的生意也逐渐做得红火起来,顾客买到菌棒,在家中就可以吃到自己浇水、采摘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