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陕南的雨水就成了情圣,每隔几天就要狂热地亲吻大地,雄伟的秦巴山便演化成了一位芳华绝代的女子,红润中带着白皙,翠绿中泛着霞光,到处洋溢着热情,展示着迷人的风采,在这个季节,陕南的山林中不知不觉便会孕育出造型美观、样貌可爱的蘑菇菌儿,飘荡出了诱人的菇香。
蘑菇菌儿是陕南的胎记,形色如鸡蛋黄的蛋黄菌,形状如小伞的平菇菌,长相如瓜藤的黄丝菌,样貌如牛肝的牛肝菌,自由自在地生长在秦巴的山野里,让人过目不忘,成为陕南的记号。
“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如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蘑菇菌儿是“山珍之王”,更是一道美味食材,香菇焖豆腐、香菇炒肉、素炒香菇芹菜、酱炒香菇、香菇青菜汤、香菇油菜、香菇蛋包饭、香菇玉米粥,样样好吃,香鲜绝伦,嚼在嘴里清爽可口,齿颊留香,余味悠长,来陕南的人都想亲口尝一尝这舌尖上的美味,没来的人也会托人买一点带回去享用,蘑菇菌儿也就成了陕南的特产,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
小时候,我记不清多少次上山采蘑菇了。当太阳还未露脸,露珠还在闪亮,我就早早起床,不顾露水打湿衣服,来到老家的山上,用手拨开小树,刨开树叶,在潮湿的地面搜寻蘑菇菌儿。有一次,我发现一丛丛刺树中有一片鸡蛋黄的松树菌,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捡,一不小心右手碰上了树枝上的刺,钻进了手背,乌红的血往外直冒,我急忙左手捏着右手背上的刺,闭上眼睛,迅速拔出,当时痛得不由自主地“哎哟”一声大叫,连忙将右手背的伤口放在嘴上吮吸几下,用拇指按着伤口,不久后血止住了,我又慢慢拨开刺丛,再轻手轻脚地拔起松树菌,拿在鼻子上嗅嗅,一丝丝带有泥土的芳香味迎面扑来,然后小心轻放于竹篮中,尝到了收获的滋味。
在采蘑菇的过程中,我不知道被蜂蜇了多少次,摔了多少跤,也不知道多少次差点被蛇咬,我只知道每当我采满一大笼子蘑菇菌儿拖着灌满了铅似的双腿,一颤一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的学费又有了保障,家里买油买盐的钱不愁了,心里充满喜悦,忘记了疼痛……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有着安康“白菜心”之称的汉滨区恒口镇工作。有一天,我来到相邻的大同镇,发现这里的农户家家在用大棚人工种养香菇,几百亩农地上铺展着一排排整齐的香菇棚,数不清的菇菌架上放满了锯木袋,锯木袋上长满了香菇菌。村民夫妇正在香菇大棚内采摘鲜菇,他们说:“今年天气晴好,香菇生长得也好,纯收入可达5万多元”。当时大同镇已建成8个“香菇村”、扶持种植大户110户,全镇食用菌产量达到80万袋,实现总产值1000余万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大规模人工种养香菇,也第一次感受到小小的香菇菌可以带来如此巨大的收益,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想我那贫困的老家啥时候也能把香菇产业发展起来多好。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陆续知道了安康的汉阴县建成了香菇、茶谷、灵芝种养基地,平利、旬阳、紫阳、宁陕等县区有很多菇菌场,有的县甚至每个镇每个村都有种养大户,我老家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了香菇产业,这时,我明白了香菇已不再是老家山上的专利,它已经成为陕南的一个朝阳产业,正带领着群众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前不久,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村中先前的瓦房换成了楼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家电已经普及,几辆小轿车停靠在崭新的四合院前,许多村民在自己楼顶上修建了如蘑菇一样的凉亭,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我问他们:“为啥修建这样的凉亭?”,他们说:“这是纪念,也是感恩!”看来,蘑菇已经成为他们的图腾,刻在他们的生活里。
小时候的伙伴执意留我吃午饭,炒了几个带有香菇的菜,我们边吃边谈起童年采蘑菇的桩桩往事,感慨过去生活的艰辛,如今社会的美好,祝愿各自保重身体,好好干事,努力创业,珍惜生活。那顿饭足足吃了3个多小时,我知道这顿饭不但吃出了菇香,而且吃出了掺杂着人生、生活、社会的种种滋味,真是一顿不平常的饭!
莫说醉人唯美酒,菇香入心亦醉人。菇香飘飘,香飘秦巴。在回来的路上,我发现陕南的山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蘑菇菌儿嘛,它的每座山里都飘荡着醉人的菇香,每一朵蘑菇菌儿都承载着陕南人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