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专家访谈

食用菌专家张寿橙:与菌相伴 书写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1-11-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张寿橙,1935年出生于云和,工作在龙泉,编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香菇专著《香菇栽培方法》,编写了《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中国香菇栽培学》《花菇栽培方法》等40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先后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名人、中国香菇栽培与市场研究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一个“蕈”(xùn)字发掘千年起源

  在全国各地,一些方言当中还包含着很多古汉字及其习惯性用法,龙泉、庆元、景宁等地就是这样。在这些地方,香菇被叫做“蕈”(xùn)。一个字,引起了张寿橙的思考,并最终让他有心致力于考证其起源、含义、用法及历史沿革,继而研究论证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等一系列食用菌产业相关知识。

  千年秘技“砍花法”

  曾几何时,在龙泉庆元景宁的山村里,孩子们冬日里的生活,往往就是围着炉火,听老人们讲菇寮里的故事。这些菇寮,远离他们生长的故乡,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年月里,由老一辈靠着双脚,远走江西等地,在深山老林里搭建。这些人用勤劳的双手,几代人的试验,传承了最古老的技法,成就了野生菌菇的人工栽培。

  张寿橙,一个从机理上印证砍花法的老人,大半辈子与菇民和菌菇产业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虽然曾经当过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但是这位做了一辈子学问的老人,依旧喜欢住在学校的老房子里。在龙泉中职校的篮球场边,一处安静的小院里,这位老者每日安静地整理着大半辈子的材料。

  说到砍花法,老人家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张寿橙分配到龙泉工作,逐渐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菇民和菇民文化。对此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开始走访当地菇民,观看菇民在段木上用斧子“种香菇”。经过思考、调查研究和实例印证,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菇民利用自然规律栽培香菇的理解。一面调查,一面写作,一篇近7万字的文章问世。文章详细阐述了菇民栽培香菇的原理,并首次将这一古老的技法定义为“砍花法”。

  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需要学会很多技能。比如辨认几百种树种,不同的树种,砍花的力度深浅不一;辨识林地的风向湿度,不同的山林段木选址砍花也不一样;树木阴生阳生,山间多雨少雨,都会影响菌菇产量……

  这项千年秘技,经过菇民的代代相传,经过张寿橙的理论总结,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最终以10万字首次列入《中国香菇栽培学》。

  “蕈”字开启发源地考证

  在张寿橙家中,一叠泛黄的报纸静静躺在桌角边,这是他在全国各类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文章有的针对产业发展,有的辩驳产业质疑,有的分析市场行情,每一篇都从专业角度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阐述。

  与菌菇产业的关联,也源于张寿橙的工作。在龙泉从事林业工作的他,1955年1月至1958年4月曾任县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后又任龙泉市林场场长、龙泉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等职。上世纪五十年代任职期间,他曾有一段时间专门从事食用菌的研究,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掌握了大量关于香菇栽培的技术资料以及具体方法过程,并逐一记录。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省里举办的食用菌产业展览上,他的工作经记者报道被世人所知。不久之后,中央林业出版社就向他约稿,希望能将香菇栽培法的相关材料整理出来,编辑成书。

  有历史沿革,有实践证明,有理论阐释,他撰写和整理了大量资料,最后编著成书——《香菇栽培方法》,这也是建国后第一本香菇专著。1960年该书出版后,国家农业部宣传总结经验并全国推广。

  这本在当时定价0.5元的专业书籍,是张寿橙对自己工作十年的一个总结,更是对行业的一大贡献。张老回忆,写作这本书,他搜集和整理的材料就有20多公斤。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寿橙以这本书为基础写的一篇论文,不仅获得了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且直接论证了世界人工香菇栽培发源地在丽水。

  一生所学皆为菌菇产业

  1981年,在《香菇栽培方法》一书的基础上,张寿橙专门针对香菇栽培发源地发表了论文,并在省级评比中一举获得第一名。1984年,这篇文章在全国公开发表引起轰动。1987年,文章在香港以英文发表,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后经大量史料考证,国际社会一致认可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在龙庆景的观点,否定了香菇栽培发源地在日本的说法。

  2016年11月4日,张老专程回到家乡云和,将毕生撰写的香菇栽培、食用菌历史文化研究、对外学术交流等个人著作、资料手稿无偿捐赠给云和县档案馆和云和县图书馆。

  捐赠仪式上,张寿橙先生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身在食用菌行业的经历,并深情的说道:“云和是我的家乡,能够把我毕生的累积回馈家乡,是人生一件幸福的好事,我觉得很光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