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主持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作为高端人才,结合自身经历,为做好新时代吉林人才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说起与吉林这片热土的缘分,还要从李玉读书开始。1966年,李玉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吉林工作,从此便扎根到了这片土地,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
作为“小木耳、大产业”领路人,李玉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汪清县等地开展食用菌扶贫工作,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倡导提出“北耳南扩”“南菇北移”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白山黑土间,一个个村镇凭借小菌物摆脱了贫困,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通过李玉30多年努力,建立了“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将菌类科研成果推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沿;培养了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他送宝传经,脚印遍及八百里;扶贫助困,蘑菇富了万千家。2021年,李玉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粮食英雄”。
时间转瞬即逝,李玉奋斗过的无数村镇早已今非昔比,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每年的三四月,他依然还会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菇棚车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到这个时候,周围的菇农就像过节一样,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而此时的李玉似乎也忘记了奔波的疲惫,又变得年轻起来,滔滔不绝地讲起种植技术,讲着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长出几元钱的蘑菇。
“科学家,尤其是农业科学家,只在黑板上种田是帮不了广大农民的。”这是李玉院士说给自己的一句话。多年来,他奔走在吉林的白山黑土间,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菇棚车间,将小菌物释放出大能量,让一个个村镇摆脱贫困,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