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食用菌访谈

地蕴药心—茯苓

发布时间:2021-01-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茯苓在分类学上属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拉丁学名为Poria cocos或者Wolfiporia extensa。在菌核状态容易和茯苓混淆的大型真菌主要有长白山茯苓(Wolfiporia cartilaginea)、雷丸(Laccocephalum mylittae)、猪苓(Polyporus umbellata)、意大利茯苓(Polyporus tuberaster)、南洋茯苓(Pleurotus tuber-regium)等。他们并没有如茯苓般大宗栽培生产。另外,名字与外形都与茯苓相似的“土茯苓”,其实是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的干燥根茎,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

  茯苓的菌核被认为是营养贮存部位或休眠体。野生茯苓小则数十克,大则达数十千克。无论菌核体大小如何变化,都主要是由茯苓菌丝体相互缠绕包裹而成,菌丝体间填充沉积着菌丝分泌物和木头分解产物。关于茯苓从菌丝体生长到菌核生长转折点的发育机理,目前研究还没有阐明,但这并不妨碍有经验的种植者管理栽培,他们通过安排播种季节、改变泥土中湿度,优选茯苓品种等操作,也可以很好地控制结苓时间和质量。从茯苓菌核的剖面的显微镜观察可知,表皮和靠近皮层的部位菌丝体较多,而靠近中心部位则各类填充物较多,说明在茯苓菌核生长过程中,内部菌丝体已逐渐消融,靠近表皮的菌丝体仍留有生长、填充和修复的活力。新鲜的茯苓菌核,在潮湿和适当温度和通风下,就会出菇(长子实体)。茯苓子实体菌盖面紧贴着菌核体表面而生,菌管面(着生孢子的一面)朝外,有别于我们常见的香菇、金针菇等伞菌菌管(菌褶)面朝地面。这样的子实体着生方式,尤如菇体躺着生长,因此形象被称为卧孔菌。

  野生茯苓的采收期为每年7月至次年3月,且一般以松林中的茯苓为优。茯苓在世界自然分布也非常广:中国、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都有自然分布。我国是最早开展茯苓人工栽培的国家,唐宋史料笔记《癸辛杂识》中就有“种茯苓”一节记录,伴随着茯苓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以及茯苓需求的增大,茯苓的栽培技术也由粗放浅识变得精耕细作。现代茯苓的栽培技术,已在育种、接种、栽培管理、采收上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技术,并朝着满足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早期茯苓栽种省份集中在安徽、湖北、河南和云南。从中国食用菌协会公布的数据看,2011年湖南湖北也跻身茯苓生产大省。不同地域产出的茯苓,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通过现代光谱学分析,大别山产区(湖北省、安徽省)的茯苓皮中草酸钙含量较高,云南产区的茯苓皮中硅酸盐含量较高,两个产区茯苓皮所含糖类物质差异也很大(马芳,2014)。云南丽江产的茯苓,即“云苓”,相传是最好的茯苓,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其他产区的茯苓质量,毕竟是疗效见真章。

  茯苓的传统干燥加工过程有别于其他食用菌采用暴晒或烘烤,而是以一种叫“发汗”的特殊闷闭方法,让茯苓菌核中的水分自行蒸发排放内部水分。整个将称历时数月,而且需要熟手的技术,否则很容易闷出霉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