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专家访谈

“蕈菌先生”张树庭:心系蘑菇情 填补世界研究草菇的空白

发布时间:2021-07-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张树庭,1930年9月30日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上庄乡沟里村,澳大利亚籍华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生物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曾兼任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主席,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署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他是世界公认的研究蕈菌权威专家。

  少年时代,张树庭跟随舅舅到西安等地念书,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张树庭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真菌学及其遗传学,独辟蹊径,硕果超群。除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外,还出版了不少专著,其中包括1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蕈菌及其形态、细胞遗传、营养及栽培》,1975年由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的《草菇》,1978年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法》,198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热带菇类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法》等等,都是深得学术界赞许的权威力作。

  张树庭于1962年研究草菇,开始他在香港中文大学附近的沙田、马料水一带的田间地头捡稻草栽种草菇,但后来稻田渐渐消失,能采集的原料越来越少。到了1969年,他突破传统方法,领导香港中文大学食物蛋白质生产研究中心,开始采用废棉、茶渣等垃圾栽培和生产草菇,经多次试验,终获成功。在人口密集的工业化城市香港,废棉、茶渣之类的废料很多,为清理这些废料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利用废棉、茶渣生产草菇,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为居民提供了高蛋白食品,真是一举两得。张树庭说:“草菇会自己分解棉花废渣的纤维素,转化成糖分,然后自己吸收,便能生长,再加上它不用光合作用也能生长,不会排出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绝对算得上是‘环保食物’。社会各界对此大加赞赏”。

  中国是最早培植和食用菇类的国家之一。200多年前,中国南方广泛栽培和食用草菇,草菇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后来,草菇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在栽培和食用香菇方面,日本并不比中国早,然而由于他们有较多的研究和宣传,于是一些学术著作就把香菇称为“日本菇”。

  作为炎黄子孙,张树庭第一次看到“日本菇”这个名词时,着急得坐不住了:“香菇已经成了‘日本菇’了。草菇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培植和食用的,如果不认真去研究,或许有一天,也会像香菇一样被外国人拿了去。”

  张树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草菇正名。经过反复实践和大量考证,他在草菇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撰写了一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的论文,投给权威杂志《波士顿经济植物学》(美国),旗帜鲜明地提出:应将草菇改为“中国菇” 。论文发表后,张树庭的主张得到了国际公认。

  张树庭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以自己出色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中国驯化和食用草菇的经验,填补了世界研究草菇的空白。

  浙江省是张树庭频频光顾,倾注心血最多的省份之一。他多次在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市农科院等院校,举办蕈菌学及食用菌产业讲座,推动食用菌的发展。获得“香菇之源”荣誉的庆元县菇农,更是念念不忘张树庭为探明香菇源头所付出的努力。没有他的崇高声望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没有全体富有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香菇可能还一直被人称为“日本菇”。国际食用菌学术界历来存在的日本与中国的“香菇发源地之争”,如今终于一锤定音。

  对于家乡山西,张树庭是有点“偏爱”。自1980年首次来山西进行学术交流,以后他多次访晋,分别在太原、大同、原平等地参观指导,举办学术报告会、食用菌培训班、赠送优良品种及学术资料。他担任山西大学生物系名誉教授和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技术顾问,经常回故乡讲学、辅导。他为山西引进的凤尾菇,因其效益高而得以在25个省市推广。他赠送的双孢菇优良菌种,在太原、榆次、汾阳等地大面积栽培后,连年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已广泛推广、全面开花。

  祖国对于海外赤子的厚爱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早在1990年10月,中国轻工业部就授予他“国际合作奖”; 2008年,浙江省政府授予他“西湖友谊奖”; 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授予他“国家友谊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