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先后承担26个国家和省级项目,有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6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扶贫,服务40多个县开展食用菌生产,累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奖”,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扶贫带头人”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不惧辛苦,潜心科研;不忘初心,敢于挑战;淡泊名利,授技帮扶……说起山西食用菌产业以及山西科技扶贫的典范,就一定得说说常明昌教授。
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产业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鼻祖”;有人说,他就是菇农眼里的“菇神”……而更多知晓他的人则说,这样的评价都并不为过。
这从一个侧面佐证,常明昌对山西食用菌产业的贡献无疑是空前的。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菇农大棚。科技扶贫这条异常艰辛的路,常明昌这一走,就是漫漫36年。常明昌自己总结说,无怨亦无悔,这些年他就做了三件事:一件是学术研究,一件是立德树人,最后一件就是科技扶贫。
潜心研究 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58岁的常明昌,祖籍山西省大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家境贫寒。因此,他一直懂得穷人的苦和农民的难。“人穷志不短”“吃尽苦中苦”“一定要念好书”……是父母亲从小在他耳边念叨的“成长语录”,同时磨练了他勤劳、坚韧、朴实、好学的品格。
1981年,常明昌考入山西大学生物系,从此对菌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198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开始对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进行专业研究。
常明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力更生、敢于创新。先后创建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创建山西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基地;主编全国食用菌本专科教材4部;培育出了晋灵芝1号和晋猴头96号两个新品种;研发出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三位一体”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银耳工厂化生产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率领团队建立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培育出了直径47厘米,重量8.2斤的世界最大的猴头菇。
特别是2000年那一年,引进众多现代技术,筹建山西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常明昌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去做的一次“惊险试验”。基地的成功创建,对引领山西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发生革命性转变起到关键作用。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科技扶贫是推进产业扶贫的根本支撑。常明昌潜心食用菌技术研究的累累硕果,为推动科技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 为科技扶贫培育星星之火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解决好人的问题、人才的问题;而实质就在于扶技、传技,扶智、送智,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
2012年,常明昌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山西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20年3月,他率领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从1998年开始,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就是学校里最大的选修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课。36年来,他亲自带过课的学生有1.2万余名,其中一大批成为科技扶贫带头人,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蘑菇王子”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等。这些人在科技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要想让农民真正脱贫,首先就是要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常明昌和他的团队还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培养出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带动3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成果转化 为科技扶贫书写浓墨篇章
马克思曾经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出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常明昌一直思考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立足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他一直义无反顾地活跃在基层一线。
2010年至今,他应邀担任广灵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随叫随到为农民服务。山西农业大学到广灵往返一趟800多公里,11年来他往返50多次。今天的广灵县成为了“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食用菌年产量达到两万吨,有5000多户农户依托食用菌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户均年增收上万元。
2014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在临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该县建立62家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2020年栽培香菇1500多万袋,产值突破1.3亿元,小蘑菇成了农民脱贫的“顶梁柱”。
从2020年3月以来,他担任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短短4个月18次往返该县的木耳基地,创出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帮扶该县打造了可年产1600多万袋的山西最大的现代化黑木耳基地。
“没有一点大学教授的架子,总能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密集开展服务,常明昌成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发家致富的“技术保姆”。
36年来,常明昌先后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帮助建立山西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产生经济效益累计达到36亿元以上。
近四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制订完成了“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在全省7个地级市推广实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5.78亿元,孵化出了临县、交口、广灵、万荣和高平5个产值过亿的基地县市,对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勇立科技扶贫的潮头,借助山西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他和他的团队帮助31家企业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动山西食用菌产业由2009年的总产量9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到了2019年的38万吨、产值30多亿元,使山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一跃走到全国前列。
近年来,常明昌先后被授予了“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全国食用菌产业科技扶贫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为了做好科技扶贫这篇久久为功的大文章,常明昌如今依然在努力工作,这份执著坚毅,令人折服。